中欧建交50周年,双边不断深化交流合作,增进沟通互信。
今年7月,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时,就中欧关系未来发展提出“坚持相互尊重,巩固伙伴关系定位”“坚持开放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摩擦”“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国际规则秩序”的三点主张,为双边关系发展作出战略引领。
在此背景下,10月18日,中国欧洲学会2025年年会在同济大学举行。本次年会由中国欧洲学会和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德国与欧洲研究院、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上海欧洲学会承办。来自全国百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代表出席会议。大会以“中欧关系50周年:回顾与展望”为主题,在总结半个世纪中欧关系经验的同时,就中欧未来双边关系的稳固发展进行深度对话与交流。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也是承前启后的历史性节点。半个世纪以来,中欧关系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有坦途也有崎岖,有丰硕的成果也有艰难挑战。年会旨在汇聚学术界智慧,梳理中欧关系的发展经验,推动合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在致辞中表示,同济与欧洲渊源深厚,学校设有以德国与欧洲研究为重点的区域国别学博士点,并与数十所欧洲高校保持长期合作。面对地缘政治变化与科技革命交织的时代挑战,他呼吁学界继续深化中欧民间交流,推动教育、经贸、科技等领域务实合作。
中国欧洲学会荣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周弘研究员指出,中欧关系源远流长,不管面对何种艰难险阻,文明之间的交往一路向前。50年来,中欧关系的主题、内容、方式等各方面都在发生变化,需要我们去探究变与不变之间的互动作用是什么。她强调应以“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的精神深入研究中欧互动。
中国欧洲学会名誉会长伍贻康回顾了自己六十余年的欧洲研究历程,以亲身经历诉说新中国欧洲学科建设的点滴。伍贻康指出,欧洲一体化是欧洲的灵魂,不过,随着一体化的深入,却也暴露出更多的负面效应。他寄语青年学者一起致力于欧洲研究。
中国欧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指出,中欧关系正步入历史性的重构时期。中国坚持合作有利于中欧双方,通过合作才能相互成就的立场。不可忽视的是,中欧关系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冯仲平认为,欧洲研究界责任重大,需紧紧围绕重大理论、现实问题,力争生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大会还举行了学术发言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等专家学者就欧洲投资权能、欧企在华投资结构变化及中欧经贸格局等议题发表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中欧关系的新动向。
下午的分会场讨论围绕欧洲政治与社会、欧洲经济与法律、欧洲外交与安全、中欧关系、区域与国别五大专题展开分组研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面对百年变局与多重挑战,唯有坚持合作与创新,推动开放、理性与建设性的学术研究,才能保持中欧关系行稳致远。
配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