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毛主席的逝世震动了整个国家。在中共中央的决定下,毛主席的遗体将安置于人民大会堂,并于9月11日至9月17日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给人民群众一个机会,做最后的告别。来自各界的知名人士、老百姓等纷纷前来悼念毛主席。
在这一期间,毛主席的几个子女始终守在遗体旁,恭敬地接待前来吊唁的人们,感激每一位前来悼念的朋友和同胞。尽管如此,李敏,毛主席的女儿,却感觉到了一丝异常。几天过去了,她依然没有看到某个熟悉的面孔——张仙朋的身影。于是她忍不住心生疑问,心想:“张仙朋怎么还没有来呢?”
那么,李敏提到的张仙朋究竟是何人?他与毛主席又有着怎样的深厚关系呢?
展开剩余85%张仙朋,山东烟台人,生于1934年,1949年参加工作。自1951年起,张仙朋便担任了毛主席的警卫员,并一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直到1963年,长达13年的时间。对于毛主席身边的人来说,张仙朋早已是熟悉的面孔。李敏年幼时,也常常与他一起玩耍。作为毛主席身边的忠诚守卫,张仙朋的角色重要而特殊。李敏对于没有见到张仙朋前来,心里自然会有所不解,毕竟在她的记忆中,张仙朋和毛主席的关系深厚,他理应在毛主席的遗体告别仪式中,给毛主席做最后的告别。
其实,张仙朋未能第一时间赶来,是有其原因的。当时,前来瞻仰毛主席遗容的人络绎不绝。由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中央专门规定,只有被邀请的人员才能参加告别仪式。张仙朋得知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万分,但由于没有收到邀请,他无法立刻来到人民大会堂,心中满是愁绪,只能默默忍耐、抑制自己的悲伤。
直到李敏得知后主动打电话给他,张仙朋才得以恢复平常心情,买了前往北京的车票,赶往人民大会堂,希望能再见一见毛主席,尽最后的孝道。一路上,他心情复杂,脑海中浮现着许多往事……
回想起来,张仙朋与毛主席的第一次相遇,充满了意外和激动。1949年12月,张仙朋正在文化宾馆担任团支部书记,接到上级的通知,说要迎接一位大人物,但并没有透露具体是谁。怀着既期待又紧张的心情,张仙朋站在宾馆门口等待来人。最终,毛主席的身影出现在他的面前。当时的张仙朋虽然激动万分,但也不敢有丝毫怠慢,赶紧给毛主席倒上热茶,恭敬地说道:“请主席喝茶。”毛主席看到后微微一笑,温和地回应:“谢谢你,小同志。”这一幕,深深印在张仙朋的心里,令他久久难忘。
1950年3月,毛主席再次来到文化宾馆,张仙朋依旧担任招待员。毛主席在批阅文件时,突然问起张仙朋的个人情况,关心地询问:“你几岁了?家在哪?上过几年学?”面对毛主席的询问,张仙朋有些紧张,但毛主席的温和态度让他逐渐放松下来,开始不再觉得毛主席是那么遥不可及。
毛主席的关怀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的细节上,还体现在张仙朋的成长过程中。毛主席对张仙朋关爱有加,每当张仙朋遇到困难或不安时,毛主席总会耐心开导和帮助。张仙朋有一次发高烧,毛主席得知后立即让他休养,而在张仙朋不在时,毛主席还特别关心他的情况,甚至亲笔回信安慰他:“我想你,回来后到我的厨房吃饭吧。”看到毛主席的信,张仙朋感动得几乎流泪,这份情感深深触动了他。
此外,毛主席对张仙朋的工作也十分关心,他要求每位警卫员回乡探亲时,都要写调查报告,既是对警卫员能力的锻炼,也是对中国社会状况的了解。毛主席的这种关注细节的方式,使张仙朋不仅学到了做人的智慧,也进一步升华了他的革命思想。
1961年,毛主席考虑到张仙朋的成长,决定将他下放锻炼,送往艰苦的地方工作。经过几年的锻炼,张仙朋回到毛主席身边时,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长大了,该有自己的事业了。”于是,张仙朋被调往青岛市公安局担任副科长。在离开之前,张仙朋带着妻子和毛主席告别,离别的时刻,他难掩心中的不舍,眼泪不自觉地涌上眼眶。
毛主席见状,轻声安慰道:“别伤心,青岛我还会去的,等有机会一定来看看我。”张仙朋牢记这句话,在以后有机会时,都会前去探望毛主席。
然而,命运却让他们的见面戛然而止。1965年,张仙朋最后一次和毛主席见面,那时毛主席正兴致勃勃地和他一起跳舞。那次分别后,张仙朋再也没有机会见到毛主席,1965年成为了他们永远的告别。
当毛主席于1976年逝世后,张仙朋得知消息时,悲痛欲绝,泪流满面。由于没有收到邀请,他未能第一时间参加毛主席的遗体告别仪式。直到李敏察觉到张仙朋没有到场,便主动打电话给他。张仙朋连忙赶到北京,进入人民大会堂,与毛主席的遗体再次相见。此时,他已泪眼模糊,情不自禁地鞠躬致敬。那一刻,所有的思念和情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毛主席的精神,跨越了历史的风云,永远铭刻在张仙朋的心中,也永远铭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成为激励人们前行的不朽力量。
发布于:天津市配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